萧县天门寺,安徽宿州境内,南临淮北,北接徐州,属于皇藏峪的景区范围。公元425年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之子义隆在天门山兴建寺院,因山坳两侧的山头是簸箕型延伸出去,又像天公的两扇大门,得名天门山,因寺院建于此处故称为天门寺。寺庙依山而建,环境幽静,古木参天。而且形成独立的小院,院内两棵高大震撼的古树,一棵银杏,一棵侧柏,2600年的银杏系满红绳,书卷文化气息浓郁,柏树最美在于它的纹路,丝丝盘旋,环环相扣,古意盎然,树身上有两个不知是什么年代钉入的铁钎,拨出来,应该很疼的。出了寺门,顺着围墙,沿着山中的峡谷,一路上行。两边古木参天,清雅幽静。碑驮树,树抱石,树中树,在这里随处可见,尤其一两千年的古檀。难怪安徽省政府曾推介"南有迎客松,北有古青檀"一说。2400岁的古檀,虽已空心,却还话着。抚摸那些古树粗糙的皮肤,空了、枯了、弯了,却依然郁郁葱葱生生不息,送走长衫大褂的古人,迎来手拿手机的今人,还会迎来送往几个世纪的后人呢?不去想了,我等自叹不如。天门寺的历史就在这一棵棵古老的参天古树里吧。
绕过寺庙,就是真正的登山了,途中五蹬石门,一条窄窄的山路崎岖无比,远远的像飘摇的天梯斜挂下来,一块块怪石屹立在崖石之上,一棵棵古树盘根错节,摇摇欲坠,令人感憾万千。张开双臂,一阵阵微风吹过,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飘飘欲仙的美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山路盘旋在面前,草木葱葱郁郁,山花丝丝簇簇,山峰在成荫绿树中若隐若现,更显得雄伟险峻,让人觉得它神秘而美丽,清高而冷傲。下得山来,那个巨大的石刻"心"字一直萦绕着我,挺拔刚劲有力隽秀,心字出现在佛教胜地一定是慧心、莲心、爱心、清心、虔心、静心几种解释吧,哦,一定还有初心!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是电影《无问西东》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段话,它让我深有感触。这是对初心的一种解释吧,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是一种积习。很多时候是路走久了,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不要忘记我们的真心,初心。这是我们的责任。
电影里一段没有台词的镜头让人深受感动,当时的条件很简陋,校舍顶棚也是由茅草搭建的。一旦下雨,教室就会漏雨。教授和同学们不为雷雨所动,笃定地坚持上课。在大雨倾盆时,教授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所有学生放下课本,静坐听雨,没有抱怨,没有焦躁,这是何等的从容气度!刹那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主角将目光投向窗外,他看到的一切都如此生机勃勃。这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份安然,就来自于师生们心中满满的对知识的渴求对国家的希望对初心的坚定吧。
时代背景下,面对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民族危亡时,人人都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他们都遵循了自己的内心,为国奉献无怨无悔。面对那些内心充满家国情怀的灵魂,才知道什么才是中流砥柱,什么才是民族的脊梁。
时过境迁,现在的人们很少有人能够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本心,自己的初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更不用提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迫于世俗的压力,多数人选择了碌碌无为的忙碌,在对物欲的追逐中放纵自己。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天地之中,我们少了最初的倔强,多了几分患得患失。我们知道,其实我们现在得到的不一定是我们当初追求的,意外的收获了星辰,便假装这就是我们在寻找的。 却忘记了翻山越岭背后是初心的执着。如今,自己也渐渐变成了当初自己讨厌的那一类人。或许生活就是这样,给了你初心,给了你前行的勇气,又让你在在滚滚红尘中逐渐丢失了它们。
电影里一位空军教官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或许,在这个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